元数据

筚路维艰: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

  •  筚路维艰: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|200
  • 书名: 筚路维艰: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
  • 作者: 萧冬连
  • 简介: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作了逻辑梳理。作者认为,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、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,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,途经仿效苏联模式、追寻赶超之路、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。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正途大道。
  • 出版时间: 2014-10-01 00:00:00
  • ISBN: 9787509763247
  • 分类: 历史-中国近现代
  • 出版社: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
  • PC地址:https://weread.qq.com/web/reader/55032c80813ab7271g01603a

高亮划线

第一章 实行新民主主义

📌 俄国1913年工业占比重是43.1%,而我们现在还只有10%。虽然我们有苏联的帮助,转入社会主义时,工业的比重总不能少于30% ⏱ 2025-03-14 23:51:13

📌 毛泽东告诫民主党派:“这里是要一致,要合作,而不是建立什么‘反对派’,也不是走什么‘中间路线’。”[插图]从领导权看,所谓人民民主专政,与无产阶级专政并没有多大区别。 ⏱ 2025-03-14 23:57:22

📌 这使一些干部产生了“趁热打铁”的想法,即趁农民分得土地后对共产党的热情还未消失,紧接着就组织合作社;而组织起来,也可以为农村干部和积极分子提供新的上升动力,避免政治上的离心倾向。党内这种倾向,正契合毛泽东本人的想法,他后来反复说到,要不断革命,趁穷过渡,富了就不好办了。

  • 💭 要让人们半饱不饱,如果太饿就要造反,如果太饱就要躺平 - ⏱ 2025-03-17 16:51:11

📌 据资料说,高岗拿到中组部复函和刘少奇谈话,在北京面交毛泽东,毛泽东看后“气得发抖,脸色都变了”。 ⏱ 2025-03-17 16:55:04

📌 这里需要回应一种观点,即认为土改把土地分给农民,农民还没有把土地捂热,共产党又从农民手里收回,这是对农民的“失诺”。其实,中共从来就没有承诺将自己的目标限定在“耕者有其田”的阶段,没有承诺,何来失诺?当时,中共的坚定信念是,农民分散的个体生产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,也“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”。“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,就是逐渐地集体化,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,依据列宁所说,就是经过合作社”。[插图]共产党相信,“组织起来”是帮助农民摆脱穷苦的唯一出路,并认为发展合作社是巩固其对农民领导权的基础。 ⏱ 2025-03-17 17:06:36

📌 “农业不先搞机械化,也能实现合作化,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”;中国发展农业生产不依靠富农,而依靠农民的互助合作 ⏱ 2025-03-19 00:07:04

📌 “农业不先搞机械化,也能实现合作化,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”;中国发展农业生产不依靠富农,而依靠农民的互助合作。[插图]然而,对资改造的方式毛泽东还没有定见。毛泽东并不 ⏱ 2025-03-19 00:06:57

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

📌 陈云分析认为:“城市工矿区和农村经济作物区的粮食需要量增加得很快,但是农民不急于出卖他们的余粮,这是1953年发生粮食供不应求的根本原因。 ⏱ 2025-03-22 00:00:28

📌 据有关研究,当时国家通过“剪刀差”,从农业转移出来的资金已达28亿元,与农业税总额(27.4亿元)相当。 ⏱ 2025-03-22 00:09:07

📌 优先发展重工业,注定要让农民“买单”,这首先是苏联做过的事情。 ⏱ 2025-03-22 00:09:17

📌 为了长远利益,不能不牺牲一些眼前利益,事实上是必须让农民做出牺牲。这就是毛泽东心中的“大仁政”。 ⏱ 2025-03-22 00:11:29

📌 农民没料到通过革命获得的土地会这么快被收回,资本家则不同,自始就清楚自己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,资产早晚要被剥夺。 ⏱ 2025-03-26 12:29:22

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

📌 在不少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,领导层总要在意识形态目标与现实之间做出权衡。即使是毛泽东本人,有时候也不得不向现实做某种妥协。 ⏱ 2025-03-31 15:50:37

📌 毛泽东在八大期间讲:斯大林在消灭了阶级以后还要继续进行阶级斗争,这就是他的错误的根源。“我们的政权专政的职能,只剩下十分之一了……现在我们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,保护生产力……要党内不恐慌,要民主党派不恐慌,要全国人民不恐慌 ⏱ 2025-04-03 12:56:24

📌 然而,《正处》仍然是以政策治国,而不是以法治国。 ⏱ 2025-04-04 00:01:04

📌 沈志华分析说:“同以往历次运动一样,反右运动所造成的后果未必就是毛泽东原来设想的那样,但是他所使用的群众斗争的方法就必然导致如此的结果。”[插图] ⏱ 2025-04-04 15:06:09

📌 它所表露的,除了对意志力的崇拜,就是鄙视知识权威的倾向。 ⏱ 2025-04-04 17:17:13

📌 我不认为,毛泽东真的相信报纸上亩产多少万斤的连篇累牍的报道,[插图]但他不愿“泼冷水”,群众运动靠的是一股气,“气可鼓不可泄”。 ⏱ 2025-04-04 17:22:09

📌 现代经济的核心概念是资源的稀缺性及其有效配置,手段无非是两种:市场或者计划。1958年,市场彻底消失了,而中央计划又失去约束力,剩下的只有主观意志的任意发挥和滥用行政命令了。各级政府官员根本没有资源稀缺性的概念,大上基建项目,大量招收职工和调用民力,很快爆发了各自为政、自成体系的各地区、各部门、各单位争夺资源的大战。 ⏱ 2025-04-04 17:44:12

📌 大权独揽,小权分散。党委决定,各方去办 ⏱ 2025-04-04 17:48:30

📌 造假是官僚体制的一个顽症。它根源于干部任命制,以及以指标管理实施政绩考核的制度,[插图]在这种制度下,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,很难避免干部以造假博取荣誉、升迁或免于责罚的冲动。

  • 💭 与西方民主的区别 - ⏱ 2025-04-05 08:19:28

📌 批评混淆集体所有制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和急于取消商品、货币的观点,明确公社仍是集体所有制,公社的财产不能无偿调拨,只能进行商品交换 ⏱ 2025-04-05 12:51:50

📌 其实,这是行政命令式经济必然会遇到的管理瓶颈。经济活动既不受计划约束,更不受市场约束,只能凭主观意志的任意发挥。 ⏱ 2025-04-05 13:05:14

📌 杜润生说:“毛是不能激的”,他认准的事,越是有人说不行,就会“更加激活他极强的反向思维”。 ⏱ 2025-04-05 15:43:44

📌 历史上的人为灾难,并非都出自恶的动机,那些抱有崇高目标却带来巨大灾难的社会运动,更具有悲剧意义。 ⏱ 2025-04-05 16:23:36

📌 真正的危险不在因缺乏经验而犯错,而在于因阻塞批评而丧失纠错的能力。 ⏱ 2025-04-05 16:29:44

📌 每个人都成了高速旋转战车上的一个部件,每个人的行为似乎都能找到理由,又都无法对其后果负完全责任。“大跃进”的失控是运动式经济的必然结果,消灭了市场又破坏了计划,用行政命令指挥经济,混乱接踵而来。 ⏱ 2025-04-05 16:34:39

📌 为了保城市,中央三番五次动员产粮省份调出粮食。最为典型的是四川省,由于李井泉为中央解难,大量调出粮食,素有“天府之国”之称的四川省,反而成了饿死人最多的省份。 ⏱ 2025-04-05 16:47:35

📌 这次大饥荒至少可以得出两条教训:一是应当藏粮于民,决不可竭泽而渔;二是应当有必要的粮食市场,不仅可以调剂余缺,更可以及时传递灾情信号。 ⏱ 2025-04-05 16:48:04

📌 由此,我们应当得到启示,任何时候都应对人类理性的局限保持一份警惕,谨慎对待按照理想设计出来的社会方案。理想是提升社会的明灯,现实则是一个试错改良的过程,把理想直接拿来进行社会试验,必然带来灾难。理想越崇高、目标越远大、权威越强大,带来的灾难可能就越大。 ⏱ 2025-04-05 16:49:59

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

📌 毛泽东的解决之道不是改革体制,而是每隔几年进行一次整风,办法是发动群众整干部。[插图]用不断“翻烧饼”的办法,防止官僚化和利益集团板结化,不能说没有震慑之效,却以巨大社会创痛为代价。 ⏱ 2025-04-06 13:05:55

📌 要警惕像赫鲁晓夫那样的个人野心家和阴谋家,防止这样的坏人篡夺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权 ⏱ 2025-04-06 13:07:53

📌 在阶级斗争形势估计上,没有看到刘与毛有什么不同。在1964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上,刘和毛都讲农村1/3的领导权在敌人手里;都讲修正主义不注意也可能出,注意也可能出;都讲中央出了修正主义,各省要顶住,要独立,要造反。如果说这还是毛出题目、刘做文章的话,那么会后刘的一系列提法和做法,就很难完全用迎合毛泽东来解释。8月5日,中央成立四清、五反指挥部,由刘少奇挂帅。在此前后,刘在外地和北京的一系列讲话、他极力向中央推荐的“桃园经验”以及主持修改的“后十条”,对形势的估计更加严重了。刘提出,“阶级斗争现在可以说到处都有”,敌人拉拢腐蚀干部“建立反革命的两面政权”,利用我们干部来篡夺领导权,把持领导权。刘认为,这次运动“是比过去的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还要更广泛、更深刻、更复杂、更艰巨的大革命”;开座谈会已经了解不到真实情况了,应该搞对敌斗争,发动群众,扎根串连,进行民主革命补课,“凡是被敌人操纵或篡夺了领导权的地方,都必须进行夺权的斗争”;基层干部“靠得住就靠,不可靠就不靠”,干部躺倒不干“可以由贫协组织取而代之,一切权力归贫协”,整个运动都由工作队领导;坏人坏事在上下左右都有根子,一律应该追清楚。追到哪里是哪里,追到谁是谁,一直追到中央。 ⏱ 2025-04-06 18:34:39

📌 经验证明,封闭的国度是激进思潮和个人崇拜生长最适宜的土壤。而高度政治化的社会体制,使政治上的竞争成为向上流动唯一可能的途径,因而政治运动从来不缺乏积极分子,历次运动都造就了大批运动积极分子。 ⏱ 2025-04-06 23:48:14

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

📌 中国长期走的是高积累、高投资、低消费的路子,从统计数据看增长率不低,但人民长期得不到实惠 ⏱ 2025-04-07 08:58:23

📌 “文革”结束时,至少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,许多农民甚至还处在赤贫状态。 ⏱ 2025-04-07 08:58:42

📌 当然,邓小平不是毛泽东,有权威没有光环,重大决策须在党内特别是在元老间取得共识。 ⏱ 2025-04-07 12:23:29

📌 然而,苏联、东欧国家并非没有进行过渐进改革尝试,事实上,从195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,苏联、东欧进行了三波改革,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,没有扭转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趋势,迫使决策者转向激进改革,最终导致体制崩溃。鉴于此,不少研究者把目光转向中国不同于苏联、东欧的一些结构性因素。诸如:(1)改革初期,中国劳动力75%在农业部门,苏联75%在工业部门。中国外延性增长和“粗放型”发展的空间很大,高增长率可以通过将农业劳动力转到工业中去的办法取得。(2)苏联已将社会保障网扩展到城乡全体劳动者,而在中国享受保障的是只占劳动者20%的城市劳动者。这使改革只轻微触动很小的既得利益,政府也不必为了维持稳定而把国民收入的很大比例用于社会保障。农民处于国家保障体系之外,既是中国改革相对阻力较小的原因,也是中国改革巨大动力的源泉。(3)在计划、投资和物资分配方面,毛泽东时代比苏联或任何东欧小国有大得多的地方分权,正是毛泽东时代破坏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而走向行政分权道路,[插图]导致了中国在改革以前的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于苏联,[插图]苏联在中央计划之外几乎没有经济,国企改革举步维艰,整个经济改革败局已定。中国则存在相当大的非国有经济部门,存在受中央政府控制和由地方政府控制两种经济体制。这有利于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竞争,也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和改革试验的动力,使中国改革得以在体制外率先突破。插图中国经济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命令经济而不是理性计划经济,前者较后者更缺乏效率,但放弃它所付代价要小得多。(5)中国香港、台湾以及新加坡和散居在东南亚、北美的华人中有许多企业家,这些人是重要的知识与投资的来源,起到与世界经济沟通的桥梁作用。(6)毛泽东时代留下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,使国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掌控能力,得以进行大规模社会实验,这种政治和组织资源既支持了毛泽东的“文革”,又支持了邓小平的改革,一个没有债务包袱的财政也使得对外开放不致跌进债务陷阱。(7)苏联民族差异性很大,俄罗斯族只占苏联人口的53%。中国90%的人口为汉族,民族同质性降低了改革进程的国家分裂风险。等等。 ⏱ 2025-04-07 13:25:39

读书笔记

作者简介

划线评论

📌 华东师范大学 ^448316117-7YAEHSmWH - 💭 华东师范大学也是盛产右派历史学家了,沈志华、萧冬连、韩钢、高华…… - ⏱ 2025-03-12 14:08:38

第一章 实行新民主主义

划线评论

📌 有些地区为满足贫雇农的要求,拔高成分,将富农甚至富裕中农定为地主。 ^448316117-7YHmGqTx9 - 💭 官僚,不论是资是社都厌恶的层级 - ⏱ 2025-03-17 00:00:08

划线评论

📌 小生产是经常地、每日每时地、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^448316117-7YHmWg3JT - 💭 再次验证了高层次的社会和经济制度,不仅对生产力有要求,对人们的道德水平也有要求。忽略了这点而制定政策,是要吃亏的。 - ⏱ 2025-03-17 00:04:02

划线评论

📌 这使一些干部产生了“趁热打铁”的想法,即趁农民分得土地后对共产党的热情还未消失,紧接着就组织合作社;而组织起来,也可以为农村干部和积极分子提供新的上升动力,避免政治上的离心倾向。党内这种倾向,正契合毛泽东本人的想法,他后来反复说到,要不断革命,趁穷过渡,富了就不好办了。 ^448316117-7YIqZxuxL - 💭 要让人们半饱不饱,如果太饿就要造反,如果太饱就要躺平 - ⏱ 2025-03-17 16:52:35

第二章 仿效苏联模式

划线评论

📌 毛泽东则始终相信,只有合作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,主张以减少征购数量的办法缓和同农民的紧张关系,以便在农业合作化方面加快步伐。按他的话说,减少粮食征购“换来个社会主义”。 ^448316117-7YRYRJHsN - 💭 合作化能够解决粮食问题,其实是有逻辑的,大生产和大分工必然能减少个人生产时的浪费,同时提高效率。但前提是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很高,甘愿做一颗螺丝钉,不会因为生产的东西不是自己的就摆烂。 - ⏱ 2025-03-23 23:29:50

第三章 追寻赶超之路

划线评论

📌 鲁晓夫走得更远。诸如,在科学文化领域,实行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方针,允许学术自由 ^448316117-7Z82AUnIn - 💭 实际上一半是引蛇出洞 - ⏱ 2025-04-03 12:53:30

划线评论

📌 看了这几段话,几乎难以相信此后20年毛泽东会反道而行,把阶级斗争推向极致。 ^448316117-7Z82U8l7v - 💭 有权斗的原因 - ⏱ 2025-04-03 12:58:14

划线评论

📌 谈得最多的是斯大林在中国问题上所犯的种种错误,以及对他本人的不信任,他借此宣泄多年积郁的心中块垒。 ^448316117-7Z83J86g8 - 💭 对教员的讲话风格稍作了解的人都知道,他不是那种沉稳谨慎的领导人,在外交场合上也经常语惊四座。说好听点是不拘小节,说难听点是大放厥词。 - ⏱ 2025-04-03 13:10:47

划线评论

📌 刘少奇和毛泽东都提到,要防止形成新的“贵族阶层”或“统治阶层”。 ^448316117-7Z8KpjEVN - 💭 权贵比资本家还要可恶 - ⏱ 2025-04-04 00:02:28

划线评论

📌 为此改组了《人民日报》,由吴冷西取代邓拓 ^448316117-7Z9Fy6jun - 💭 《人民日报》内部对‘鸣放’有不同的声音,相比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文汇报》等其他媒体,《人民日报》较为保守,邓拓认为‘我们是中央党报,一切要听中央的安排和指示,不要街上锣鼓一响就出来。’而这种沉默态度让毛泽东很不满意。自4月10日后毛泽东多次批评邓拓和人民日报编辑,指斥邓拓为“书生办报、死人办报”。邓拓感到自己处境十分难堪,请求辞职。毛泽东说,“你只知道养尊处优,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。”6月13日,邓拓被撤销总编职务,只保留社长名义,总编由吴冷西继任。 1966年,邓拓被揭发为“反党反社会主义头目”,因不堪批判压力,于北京家中服安眠药自杀。 - ⏱ 2025-04-04 14:34:58

划线评论

📌 造假是官僚体制的一个顽症。它根源于干部任命制,以及以指标管理实施政绩考核的制度,[插图]在这种制度下,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,很难避免干部以造假博取荣誉、升迁或免于责罚的冲动。 ^448316117-7ZaNhmiPM - 💭 与西方民主的区别 - ⏱ 2025-04-05 08:19:40

划线评论

📌 在地、县委书记和一般干部中,质疑声更强烈、更尖锐 ^448316117-7ZbfIBE3O - 💭 这些人究竟是敢说话还是不敢说话?似乎有些前后矛盾 - ⏱ 2025-04-05 15:33:54

划线评论

📌 庐山会议 ^448316117-7Zbg7Ibgo - 💭 这种形势下,一开始竟然还想着“神仙会” - ⏱ 2025-04-05 15:40:05

划线评论

📌 柯庆施、李井泉等人也对毛泽东说,彭德怀的信是对着毛主席的。 ^448316117-7ZbhusCv4 - 💭 柯庆施是上海市委书记,李井泉是四川省委书记,在大跃进时都十分活跃。如果彭的纠左得到通过,他俩会被当做左倾清算,所以才竭力倒彭。 - ⏱ 2025-04-05 16:00:57

划线评论

📌 直到1960年10月,省委第一书记吴芝圃还不承认河南缺粮。是月下旬,陈云到河南调查,河南方面告诉他,河南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还要多,不但不需要国家调粮食,还可调出粮食。 ^448316117-7ZbiQBCc4 - 💭 死鸭子嘴硬 - ⏱ 2025-04-05 16:21:40

划线评论

📌 像是到了君子国 ^448316117-7ZbkC9zUo - 💭 笑了 - ⏱ 2025-04-05 16:48:39

第四章 发动继续革命

划线评论

📌 陈云在上海老家听到的牢骚就更加尖锐了,农民说:“蒋介石手下受难,还吃干饭;毛主席手下享福,却要吃粥。”陈云动情地说:“农民没有粮食吃呀!中国的农民真好,饿死人不想起来造反。” ^448316117-7ZbLWDqGl - 💭 为什么没有农民造反?一个关键因素是,经过土地改革,教员在广大农民心中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远超古往今来历代帝王 - ⏱ 2025-04-05 23:45:57

划线评论

📌 毛泽东在会上做了原则性的自我批评,表示要承担领导责任。在个人崇拜的年代,这已经让与会者感动得当场流泪。 ^448316117-7ZbMw23jI - 💭 凡是中央犯的错误,直接的归我负责,间接的我也有分,因为我是中央主席。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,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,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。 - ⏱ 2025-04-05 23:54:40

划线评论

📌 %,有些地区达到70%或80%。报告说,其中“一打三反”运动错判、错杀最多。例如宁夏错杀的70人中1970年杀的68人,天津错杀的28人中1970年杀的2 ^448316117-7ZdjCSHxh - 💭 实际上此时被错杀的人群恰恰是之前闹腾最欢的极左派 - ⏱ 2025-04-07 00:06:54

划线评论

📌 但毛离不开周,也深知“批周必乱”。 ^448316117-7ZdP67Gy0 - 💭 主要是需要周干活哈哈哈 - ⏱ 2025-04-07 08:07:26

第五章 转向改革开放

划线评论

📌 不过,在处理“毛泽东问题”上,邓小平、陈云等元老态度审慎,明确表示不做中国的赫鲁晓夫。 ^448316117-7Ze5KrKCW - 💭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也稍微提到了一点斯大林的好: 关于斯大林的功绩,还在他活着的时候,就写了大量的书籍、小册子和研究论文,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,斯大林在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,在国内战争中,以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,是尽人皆知的。 - ⏱ 2025-04-07 12:21:41

划线评论

📌 1984年国庆35周年大典上,青年学生自发地打出“小平你好”的横幅,说明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对邓小平的改革和现代化路线寄予热望。 ^448316117-7Ze7PgKwN - 💭 还是比较奇怪的,当年冲在前面高呼“主席万岁”的和如今打出“小平您好”横幅的都是学生,只能说学生这个群体没有什么天然的政治倾向,哪股风大就往哪边倒 - ⏱ 2025-04-07 12:53:24

本书评论